国家发布土豆主粮化政策
最近,农业部称我国将启动土豆主粮化战略,推进把土豆加工成馒头、面条、米粉等主食,未来土豆将成稻米、小麦、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。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。土豆主粮化,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呢?
传统上,我国是把土豆作为蔬菜的。不过在营养组成上,土豆跟大米、小麦更加接近,而跟其他的蔬菜相差较远。从生产角度看,作为主粮的大米、小麦和玉米产量高、易保存,作为食物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在营养方面,它们都能高效地提供碳水化合物。尤其是精米和白面,加工方便、易于消化,对解决“吃饱”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已经不满足于“吃饱”,更健康、更安全、更美味成了我们的追求。很多粮食——比如玉米,吃的越来越少,更多作为饲料转化为肉、蛋、奶。这种转化满足了人们更高的追求,付出的代价是粮食的利用率降低,所以粮食需求增加。此外,人口的增加也需要更多的粮食。“粮食安全”——即如何保证人们有充足的粮食供应,就成了全球性的问题。
土豆也是一种高产、适应性广的农作物。大米、小麦和玉米提供的营养成分,它都能提供,甚至更为优越。比如现在许多人的食谱中热量过高,膳食纤维不足,而土豆淀粉中有一部分抗性淀粉,难以被消化吸收,也就比精米白面更加健康。另外,这些食物中的固体含量中都有10%左右的蛋白质,虽然含量不算高,但作为主食食用量大,也就相当可观。大米和小麦的蛋白质在氨基酸组成上与人体需求相差较大,而土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就要好得多,可以作为“优质蛋白”的来源。此外,土豆中含有相当多的维生素C、钾和几种B族维生素。
近年来,大米的镉、砷等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一方面有环境污染的因素,另一方面也与水稻本身的植物特性有关。虽然控制污染、加强检测监管是主要的解决途径,但对于个人来说,增加食物多样性、减少对单一食物的依赖,自己能够更积极举动的选择。用土豆代替部分大米面粉,还可以降低食用那些污染物超标食物的风险。
当然,不管是国家战略还是营养优势,都只具有理论意义。是否把土豆作为主粮,还得取决于个人选择——国家把它作为主粮,也没有要求每个人必须吃;不把它作为主粮,也不能阻止有人天天吃。所谓的“主粮化”,制定“战略”并不难,通过什么样的“战术”让人们增加食用量,才是成败的关键。
“推进把土豆加工成馒头、面条、米粉等主食”这个“战术”当然是一个努力的方向。不过,“主粮”的核心应该是大家的食用量增加,不一定非要通过日常“主食”的方式。把土豆做成馒头、面条或者米粉,经过一定的技术公关或许可以实现,但它们必然跟通常的馒头、面条和米粉还是不一样的,人们能否接受也未然可知。相对而言,积极促进土豆的深加工可能还要容易一些。社会的发展使得加工食品的日常消费量越来越大,而通过深加工把土豆分解成淀粉、蛋白,并经过适当的改良,让它们可以应用到各种加工食品中,也是不可小视的一个方向。
土豆能成为主粮之选,一个根本因素是“产量高”。
实际上,土豆的产量并不算太高。看着亩产可以有5000斤,实际上80%多是水,淀粉含量不到20%,那么实际亩产折算成大米是多少?也就1000斤不到吗,北方的土豆产区也只能年产一季。水稻的亩产在470公斤,也就是940斤,出米率约70%,折合大米约为660斤。但水稻产区往往可以一年两季,产量倍之,为1320斤大米,一年的总产量算起来比土豆还要高一些。
点赞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